【学术】中华传统文化的六字环形结构

发布时间:
2016-06-06
浏览次数:
436

5月30日,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名誉馆长,中医医史文献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医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南京中医药大学吉文辉教授来到我校敏达学术报告厅,给大家带来了一场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盛宴。
   吉文辉首先从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三个方面引入,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第一,人之所以与动物不同就在于人有思维;第二,中国传统文化回答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做什么样的人并且怎样做人;第三,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之作《周易》包含了天下之“大道”。
  紧接着,吉文辉讲到中华传统文化曾经历过三次大的融合:第一次是太行山以东的儒家和太行山以西的道家的融合;第二次是亚洲东西方(即印度佛教和儒家文化)的融合,亚洲东西方融合持续了400年之久,以“和平”的方式做出了很好的表率;现在我们正在经历第三次文化的大融合,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而这个融合过程完成还需要大概200年的时间,这个过程很艰巨,目前仍然是以西方文化为主导。但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同化力也是巨大的,因此未来世界的文明中心在东方。
   吉文辉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是一个首尾相接的既封闭又开放的环型结构。封闭者,有机整体也;开放者,兼容并包也。环型结构可以用“天、人、德、和、中、心”这六个字加以概括:
  “人”,指的是“人性”,即做人的道理。天下以人为本。“人有思想有气节有道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文性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儒佛道之理论与方法皆为优化人生、医治人心、和谐社会之大道。
  “德”,人生以德为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为政以德”,人之所以为本,在于心存礼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为人必须要有的四心,人性之美,在于礼义。徳之不休,无以为人,传统文化以德为尊。传统文化以德为尊。
  “和”,德行以和为贵。“礼之用,和为贵”、“和也者,天地之大道也”。和之道系取法于天地万物共生共荣之理念,“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身与心相处的根本。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为做人之规范。以和为贵,和之道赖于仁厚、宽容、理解;和之道得于乐和、羹和、物和;和谐二字皆含阴阳之道,一为民生,一为民主,二者具备,则民族兴焉。
  “中”,谐和以中为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中者,天下之正道”。“中”就是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中正以观天下”,违反中道,就不可能有正,也不可能有和。故古人提倡做人中正、处世中庸、待人中和。
  “心”,持中以心为宗。“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身之本也”、“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人生处世原动力为欲、情、心,但人之为人却在于情和心。追求心灵的高洁、高尚、高贵乃人生之最高境界。
  吉文辉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扬需要时间,需要吾辈努力。期望同学们能加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多多汲取有益的精神食粮,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本次讲座是泽园书院国学大讲堂系列讲座之一,由泽园书院学生社团NAU国学社组织承办。